热点链接
教席之窗
时间:2024-07-06 14:39:49 来源: 作者: 点击数:
(本网讯:科研轩)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文化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”。陶瓷是人类的伟大发明,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跨民族的“世界语”,为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研讨会现场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7月2日上午,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、景德镇学院、韩国国际文化交流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“瓷聚东方:2024中韩陶艺展”在我校盛大开幕,来自中韩两国的陶艺大咖云集景德镇学院。艺术家们不仅带来了美妙绝伦的陶艺作品,更带来了陶瓷文化交流传播的火种——当日下午“瓷聚东方:中韩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研讨会”在我校多功能音乐报告厅举行。
研讨会上半场由校科研处处长杨波主持,校党委委员、副校长方漫以《东方意蕴,守正创新——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跨界融合路径探索》为题,介绍了我校国家一流专业——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,彰显了我校在陶瓷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厚积淀,博得现场阵阵掌声。
方漫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杨波主持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随后,韩国艺术治疗学会会长、圆光大学郑东薰教授以题为《中韩陶艺变迁》的报告,以他的亲身感受带听众们了解了中韩陶艺交流的历史,展望未来的同时也提出了对“柴烧”的独特坚持与见解。
郑东薰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、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教授以《陶瓷艺术与当代社会发展空间的思考》为题详细介绍了陶瓷艺术与当代环境空间的融合过程,并通过个人创作作品的介绍,深度解读了陶瓷艺术在传承中创造(造型·表演·艺术场景)的应用。
朱乐耕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韩国檀国大学陶艺系、美术学博士赵一黙教授以《陶瓷作品年代记》为题,通过自己在不同年代创作的陶艺作品——“苹果”为例,完美展现了陶瓷文化艺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。
赵一默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,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张夫也以《匠心不泯陶艺永辉》为题,从“匠心创造了文明”“传统就是力量、创新必有前途”两个方面介绍了陶瓷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、文明传承、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作用。
张夫也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研讨会下半场由我校陶瓷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博主持,韩国檀国大学、陶艺家赵信贤以《石膏制作的技术和应用》为题,详细介绍了韩国陶瓷石膏磨具的制作技艺和传承发展。
张博主持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赵信贤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、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、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葛军以《演译时代》为题,介绍了紫砂艺术创作的十七个系列,通过图像形象地展现了艺术与时代发展的高度映衬。
葛军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韩日文化交流会长、日本地区资源学会主任金真美研究员以《笠间陶艺:起源、发展及现代作者》为题,系统地介绍了韩国笠间陶艺的发展历程以及代表性艺术成果。
金真美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数字艺术学院院长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、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、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吴天麟教授以《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》为题,从“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”“发展与记忆的传承”“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”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历程。
吴天麟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韩国江陵原州大学设计学博士、设计师公司社长金智允教授以《“世界上独一无二”的陶瓷饰品》为题,为大家展现了韩国陶瓷文化艺术在饰品领域的独特应用。
金智允讲授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金俊名摄
研讨会虽然时间紧凑,但内容丰富,中韩两国的陶瓷文化艺术家代表结合自身艺术创作,深入浅出地将中韩两国的陶瓷文化进行了系统而又不失特色的介绍,让在场的中韩艺术家、大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“陶瓷”这一瑰宝的独特魅力。
中韩两国一衣带水、毗邻而居,陶瓷艺术是连接中韩两国文化的重要血脉,也是东方文明的一大象征。两国陶艺人继承传统,勇于创新,陶艺发展日新月异,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两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作出了新的贡献。
此次中韩陶艺展和中韩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学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,还为中韩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,进一步推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。
(编辑:欧阳晰/一审一校:李婷婷/二审二校:胡铂/三审三校:赵雪政)